曹甸镇下舍小学 施兵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应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这符合他们求知、参与的心理需要,我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好奇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会提出一些与教师的预定思路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运用评价手段善待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自由、多角度的思考。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建构数学概念体系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替代。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习的,都是有效的,这样学习所得的知识掌握的最牢固。
三、创设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
数的计算、统计活动的学习素材,可以选取玩具、文具、食品或动物的图片等;与此同时,天真爱幻想也是学生的天性,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也是他们乐于接受与愿意思考的内容! 通过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研究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有趣的图形的教学时,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等,怎么去分辨它们也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趣的图形”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认识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借助于学生对学前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背景,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这些平面图形的模型,初步的加以区分。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平面图形有关的学具(如:月饼盒、积木、剪成这四种图形的彩纸等),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一个极力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使其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