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让和谐的阳光充满课堂

曹甸镇下舍小学 施兵

和谐是一切成功的基础。一堂数学课的美就在于生与生、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和谐美,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更是教育的追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和谐性?

一、营造课堂人文的和谐

    数学是一门符号性的学科,是属于理性科学,但在数学课堂中使人感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符号却显示出生动性和真实性,也就是显示出理和文的和谐性结合。

首先,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某个数学概念的引人,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如观察物体一课引人时,由学生比较熟悉而喜欢的观察恐龙入手,又如百分比的概念引人,是根据学生喜欢踢足球的实际引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达到了新课程提出的学习兴趣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每个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为孩子,把师爱落实在对每个学生的尊重上,尤其是对学困生,应要特别宽容,实践人文化数学教学模式,即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数学课堂充满人情味,充满和谐。

    二、营造课堂主体性的和谐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把事实和现象各个方面完善的配合,协调和多样中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在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是在学生剪、拼、摆等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思路用课件演示其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即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充分体现数学课堂上的和谐教学。

三、营造人与知识的和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客观存在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求知的愉快。传统教学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的消化、记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学必须追求人与知识的和谐。创造宽松、活跃、和谐的氛围,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问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用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和知识的和谐,还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的备课可以看成是一种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但预设的更高境界是生成。

四、营造师生关系的和谐

数学中只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一致,学生学习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学,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我们班有一个很胆小、性格很内向的男孩,平时很少说话,表现欲不强,平时上课本人很重视对他的关爱,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该男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表示分数的意义,我问他表示什么意思?男孩说:表示5份中的3份。师问:5份是怎么分的?男孩说:平均分对了,在交流阶段,我有意让别的孩子把正确的说法说出来,请胆小的男孩重新说一遍,这位男孩子说对了,老师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尤其是当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答错题时,老师应及时从中找到肯定之处,让每个学生既能勇敢地站起来,又要让他体面地坐下,以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来自于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对一位老师来说,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一种爱,也是一种责任,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和谐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